实力仅次于秦的赵国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 正史文献

编辑:听风道古今

年代:战国末期

类别:历史剖析

背景:秦国攻打赵国

摘要: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始于公元前403年,止于公元前222年。赵国对秦国而言,是东出统一六国最大的阻碍,两国的统治集团明争暗斗、尔虞我诈非常激烈,甚至赵武灵王亲自乔庄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欲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重大外交事件,都是秦赵两国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的体现。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却受辱与赵国大臣蔺相如,更不敢对赵国发难,实属赵国实力的体现。那么,实力强盛的赵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呢?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逐一剖析。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24日

实力仅次于秦的赵国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 历史剖析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始于公元前403年,止于公元前222年。赵国对秦国而言,是东出统一六国最大的阻碍,两国的统治集团明争暗斗、尔虞我诈非常激烈,甚至赵武灵王亲自乔庄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欲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重大外交事件,都是秦赵两国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的体现。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却受辱与赵国大臣蔺相如,更不敢对赵国发难,实属赵国实力的体现。那么,实力强盛的赵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呢?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逐一剖析。

一、赵国是从何时强盛起来的

武灵王

赵国的强盛离不开胸有大志、眼界长远的武灵王,公元前326年,年仅15岁的武灵王继位,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过人胆识。继位时的赵国正处在衰败时期,连中山小国都能够欺负赵国,更别说与诸侯国的征战了,经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池被占。加上赵国的地理位置,东北方与东胡相连,北面与匈奴相接,西北与林胡、楼烦接壤。这些都是以游牧为生的部落,善骑善射,经常侵犯赵国边境。相比当时赵国的车兵、长矛部队,这些骑兵可谓是“来如飞鸟,去如绝弦”。赵国与诸侯国的征战中屡败于齐、秦、魏等国,损兵折将,不得不忍辱割地,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武灵王发现,赵国被动挨打,并非赵国国弱民衰,而是在于军队军装不适于骑兵和车战的作战形式。本国与游牧部落之间的战争之所以常常吃败,更多的是因为对方骑兵的机动性强。而当时的赵国虽然也有骑兵,但不多,且穿着的是中原服饰,袖子既长又宽,在交兵作战时影响发挥,特别是骑兵。而对方的骑兵都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这是典型的胡人服装,这样的服装非常适合骑射。

因此,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弘扬先祖赵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伟业。

胡服骑射

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战国策·赵策》

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后,实行起来并没有那么顺利,遭到了贵族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的阻挠,不过都被武灵王说服或镇压。至此,赵国的军队由车兵为主转向了骑兵为主,在战争中的优势也凸显出来。在行胡服的第二年,赵国就将中山国赶出了赵地,又向西攻打胡地,一直打到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使得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

二、长平之战使强盛的赵国再次衰败

自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确实强盛了许多,一度与秦国持平,注意,是军事实力,而并非国力。赵国的改革相交与秦国的“商鞅变法”不够彻底,更多的是侧重于军事,对于农业和内政的发展轻视了许多。这就间接导致了赵国后期征战过程中,粮食短缺、兵员补充不及时的问题,最严重的当属“长平之战”。

上党郡战事图

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的决战。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把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桓惠王知道后十分惊恐,立即派阳城君出使秦国割地(上党郡)谢罪。而在上党郡的郡守冯亭并不愿意投降秦国,谋划利用赵国的力量与秦军对抗,决定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以使赵国与秦国对抗。

赵国国君孝成王与大臣商议后决定接受上党十七座城池,并问:“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前来进攻,谁能抵挡?”平原君回答说:“别人难与白起争锋。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于是,赵王封冯亭为华阳君,让平原君去上党接受土地,派廉颇帅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秦军。

赵国接受上党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次年,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到赵国境内,赵国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时年4月,长平之战爆发。

公元前260年4月,秦国派将领王龁领军向长平发起进攻,赵国令驻守长平的廉颇将军迎战,两军各有伤亡。

时年6月,王龁又一次率军进攻,并公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将赵国的樟城和光狼城两个重要据点拿下。

7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在营垒里面闭门不战,随后秦军发动强攻,攻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两名都尉。至此,赵军连败,廉颇率军退至丹河东岸,再筑营垒,闭门不战。此时的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的行为颇为不满,多次派人责备廉颇。其实,当时的廉颇心里非常清楚,秦军攻打赵国是势在必得,如果出战迎敌即便胜了秦军,也会损失惨重,而当时的赵国兵力就那么一点,后续补给跟不上,与秦国的后勤补给相差甚远。所以,闭门不战实为上策,时间久了,秦军要么放弃进攻,要么进行强攻。如果强攻的话,损失惨重的便是秦军了,然而赵成王却不知其中利害。

长平之战战事图

赵军的连败失利,使得赵孝成王欲帅军亲征,与秦军决战。赵国的大臣楼昌认为,不如派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应该与楚、燕联合抗秦,即便不能战败秦军,也会为议和带来帮助。最终成王没有采纳虞卿的建议,派郑朱到秦国求和。

秦国得知消息,为了防止楚、燕出兵救赵,便对赵国来使郑朱殷勤接待,礼貌有加,制造出和解假象。与此同时,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传言说:廉颇非常容易对付,不足为虑,担心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领军。赵王听信传言,立刻让赵括带领20万援军将廉颇换掉,赵括到任后,一改廉颇闭门不战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击进攻秦军。

秦国反间计得逞,为能彻底击败赵军、一战定乾坤,暗中把武安君白起调为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命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敢有走漏消息者格杀勿论。

白起到任后,受到赵军的进攻,便命令秦军败退,直至自己的营垒。由于赵括并不知道是白起领军,索性奋起直追,至秦军营垒处久攻不下。与此同时,白起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赵军后方,截断赵军退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攻击赵军主力,将赵军的主力部队分割成两支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粮道。至此,赵括发现中计被围,便下令停止进攻,就地安营扎寨,转攻为防,择机突围。

秦昭王为彻底截断赵军粮道及援军,便亲自在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征调当地15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援军和粮草。

赵括战败

公元前260年9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多天,大量士兵不是饿死就是突围战死,甚至开始残杀同伴为食。后来,赵括将剩余的士兵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最终,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杀,剩下的士兵无力再战只得投降。白起认为,赵国士兵反复无常,留之恐生祸端,于是,将降卒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级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归赵国。

至此,长平之战以秦军完胜而告终,秦军前后共斩杀赵国士兵及上党民众共计45万余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至此,赵国元气大伤,再无单独和秦国对抗之力。

三、赵幽缪王(赵迁)的昏庸无能使赵国走向灭亡

长平之战后,虽然赵国的兵力损失惨重,但是,还没达到亡国的地步,且当时的廉颇将军还在,后来的李牧将军也展现出了过人的将领才能,如不是赵迁的昏庸无能,至少赵国不会那么快灭亡。

公元前236年,秦王嬴政按照李斯、尉缭的策略开始了统一六国的计划。

在攻打赵国之前,秦王嬴政首先安排间谍活动,挑起燕赵两国的战争,待两国战起,秦国借口援燕抗赵,开始对赵国进攻。

王翦出征

时年冬季,燕赵两国交战正酣,秦王嬴政派王翦率军进攻阏与(今山西和顺),早就被秦国垂涎三尺的战略要地终于被王翦拿下,从而打开了从西面进攻邯郸(赵国的都城)的通道。于此同时,秦国的杨端和率军进攻阏与之北,使得邯郸西北方失去屏障。还有秦国的桓齮率军从南阳出发,攻占邺邑所属的安阳。至此,秦军与邯郸仅隔一条漳水和少数城池。

当时兵临城下的秦军有30万之多,受到赵国20万大军的顽强抵抗,秦军进攻受阻,后来,秦王嬴政将原来的三支部队和编为一个作战单位,由桓齮统率。

公元前234年,桓齮率领新编部队30余万向赵国南部发起进攻,并避开正面渡河(漳河),由下游渡河攻击邯郸东南的平阳。两军在平阳交战,赵军败,被斩首士兵10余万人,赵将扈辄战死。

公元前233年,桓齮挥军穿越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今河北石家庄东南),进攻赵国腹地。赵王紧急调回北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由李牧带兵抗击秦军,在肥地(今河北晋州西)与秦军交战,秦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桓齮带领少数护卫突围败逃。

战场

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兵分两路由南北两个方向进攻邺和狼孟(今山西阳曲)、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赵国的统帅李牧知道,以仅有的兵力要防御两路来犯的秦军无济于事,便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发挥赵国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先打击北面的秦军,取胜后不予追击,立即挥师南进,攻打南边番吾(今河北省平山县附近)的秦军,赵军大胜,继续南进,漳河、上党等地的秦军闻讯而逃、不战而走。虽然赵军大胜,但秦军并未伤及根本,由于赵国对农业的不重视,反而赵军在作战中的损失难以补充。

公元前229年,秦军经过近三年的休整,且已经灭掉韩国,加之前年(公元前230年)赵国发生特大旱灾,秦王嬴政派王翦、杨端和兵分两路南北夹击邯郸。赵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采用长平之战初期廉颇的作战方针,筑垒固守避免仓促决战的方针,使得秦军屡攻不下,形成相持之势。

后来,王翦利用赵王庸碌无能、宠臣郭开贪财好利嫉贤妒能的弱点,再次使用反间计。而赵王听信谗言,随即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李牧知道赵王一定是听信谗言,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绝赵葱和颜聚上任。赵王得知消息后,更加相信谗言,决定处死李牧。至此,赵国最后一道“长城”被赵王亲自毁掉,王国之相已生。

李牧、王翦

公元前228年3月,王翦率军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颜聚逃。时年10月,秦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携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四北),自立为王,此时的赵国名存实亡。至公元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破代,俘虏代王嘉,至此,赵国彻底灭亡。

四、赵国灭亡的剖析

赵国是战国后期实力仅次于秦国的诸侯国,且有一大批著名的军事将领,如:赵武灵王、廉颇、赵奢、李牧、庞煖等。尤其廉颇、李牧最为著名,李牧是战国末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与当时的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这四大名将秦赵两国各两个,加之当时赵国军队有十多万精锐之师,又连年与秦军作战,军和民都非常熟悉秦军的作战特点,如果君主能贤明睿智,不对奸佞之臣言听计从,或许……。

长平之战士兵死亡四十五万之多,精锐尽失,依然阻止不了李牧战胜秦军,更何况是在没有后勤补给的情况下,李牧却被赵王迁杀害,即便再有千百个廉颇、李牧,怕也难以阻止赵国走向灭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