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古验今 所以不惑 - 素书金句详解
素书原典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素书·求人之志》
宋代张商英注
因古人之迹,推古人之心,以验方今之事,岂有惑哉?
清代王氏注
始皇暴虐,行无道而丧国;高祖宽宏,施仁德以兴邦。古时圣君贤相,宜正心修身,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时君臣,若学古人,肯正心修身,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若将眼前公事,比并古时之理,推求成败之由,必无惑乱。
译文
以古人之兴衰成败为鉴,体察当世,便可以减少迷茫、疑惑。
释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明兴衰。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非常好的解释了《素书·求人之志》中“推古验今,所以不惑”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大道理都懂”,关键是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
其实,不管我们看什么书籍,学什么知识,无非都是想通过学习让自己更快的获得成功,不管是事业的成功、还是家庭幸福的成功,亦或是人生的成功。《易经》的爻辞中大多数都在讲如何避免灾祸,而很少讲怎么做才能成功。同样,《素书》中的内容大多数也再讲如何避免败亡。从这两点我们会发现,成功的方法有很多种,也不尽相同,可失败的原因就那几点,所以,推古验今,推的是古人失败的经验,验的是现在可能会导致失败的因素。大多数人往往忽略了失败的经验,而更多的再注重别人是如何成功的,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话的意思非常好理解,但大多数人往往忽略了关键信息。关键信息是提醒我们要多注意不容易被发现的点,这些看似渺小的点往往是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大多都隐藏在暗处,不容易被发现。
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是曹操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只有两个小点。一是在战争处于僵持状态时,袁绍与他的谋士许攸闹掰了;二是许攸投奔曹营时曹操忘履相迎,获得许攸的支持。
曹操与袁绍开战之前就没有信心,袁绍有百万大军,绵延百里,早上先锋部队出营,时至下午后续部队还没出营呢,而曹操的总军力只有30万左右。首次交战中曹操紧投入10万不到,且袁绍粮草兵器充足,曹操粮草紧够支撑十日左右。但战事已成定局,只能硬上。虽然在首次交锋中因为曹操的一些奸计让曹操战胜了袁绍,但敌我双方的基本态势、实力差距并没有得到改善。
此时的曹操犯难了,面对粮草充足的近百万大军,而自己的粮草已基本耗尽的状态,如果撤兵,是携大胜之师;如果迎战则有可能尸骨无存。好巧不巧的是,袁绍因为许攸儿子贪污粮草一事怪罪了许攸,并扬言战事结束后要斩杀许攸。加之以前就被袁绍猜忌,许攸下定了要离开袁绍的决心,转投曹营。
许攸趁夜色出逃,前往曹营,而曹操一听是许攸便大喜过望,正在洗脚呢,连鞋都没穿就跑出去迎接许攸了——忘履相迎。正如曹操自己所说:“许兄深夜来投,必有大礼相送”。果不其然,许攸通过试探,得知曹操真心容他,便告知曹操袁绍最薄弱的地方在哪,关键还是粮草大营。最终,曹操星夜兼程,夜袭乌巢,并设计攻杀袁绍大军,导致袁军一败再败,而不可收拾。
如果袁绍多谋,在关键时刻不与手下高位谋士发生冲突,就不会有许攸弃袁投曹,也就不会有大败的结果;如果曹操没有忘履相迎,而因为许攸是袁绍的谋士不予接见,也不会有夜袭乌巢了。当然,时间不会倒流,没有如果。
战国时期的赵王,因喜爱小人郭开,对郭开是言听计从,导致赵国的两位名将廉颇与李牧,一个被迫逃往魏国,一个被陷害致死,最终走向灭国。如果袁绍能“推古验今”,避免因一时之气而误军国大事的话,三国的结局可能会改写。
所以,以铜为镜,照的是自己的衣冠哪里不整,而不是欣赏自己;以人为镜,察的是自身的缺点弊端,而不是得到别人的夸赞;以史为镜,明的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而不是感叹先人的丰功伟绩。
中国古人先贤的智慧让我们至今都在受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辈们就已经明白,导致失败的点非常少,关键是这些点很容易被忽略,所以,他们一再强调“如何避免失败”,而并没有过多的说明如何成功。用现代的哲学思维来说,就是反向思考,即想要获得成功,先想想如何失败。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