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军队为何能所向披靡 - 正史文献

编辑:听风道古今

年代:春秋战国、秦朝

类别:历史剖析

背景:秦国军队

摘要:秦军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秦统一后的铁军,被称为虎狼之师,横扫六国,北击匈奴,南攻蛮族,一统江山,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有当世名将白起、王翦、蒙恬之外,更多原因是秦国在军队上面的部署以及管理,包括军事装备的打造、农业生产的管理。以下内容主要从秦军的兵种分类、编制、职能、装备、制度以及当时的军工管理、农业生产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15日

秦国的军队为何能所向披靡 - 历史剖析

秦军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秦统一后的铁军,被称为虎狼之师,横扫六国,北击匈奴,南攻蛮族,一统江山,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究其原因,除了有当世名将白起、王翦、蒙恬之外,更多原因是秦国在军队上面的部署以及管理,包括军事装备的打造、农业生产的管理。下面就有“听风道古今”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一、秦国的兵种分类

秦统一中国后,仍然延续了轻车(车兵)、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兵)这四个基本兵种,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第一支由国家建立的正规军。

1、秦军车兵(轻车)详解

盾牌手里拿,身披犀牛甲。敌我车轮两交错,刀剑相砍杀。——《楚辞·九歌·国殇》

盾牌手里拿,身披犀牛甲。敌我车轮两交错,刀剑相砍杀。

上面是对战国时期“车战”的描写,可谓是惊心动魄。在春秋战国时期,“车兵”是中原大多数国家的主力兵种,以“乘【shèng】”为单位,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少,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一辆战车除了车上配备的士兵外,周围还有步兵环绕用以扩大战争效果,一辆战车代表拥有五十至一百个步兵。所以,当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听到“千乘之国”时,代表这个国家拥有至少五至十万的有效兵力。

战国时期结束后,由于战车的限制条件众多,且不够机动灵活,被重创之后没办法快速恢复等原因,使得在军队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虽然如此,但战车在战场上的战斗力还是不可否认的。

秦朝当时的“战车”都是木制、单辕,驾四马,两掺【cān】两服。

秦朝当时的“战车”都是木制、单辕,驾四马,两掺【cān】两服。(“辕”指的是车的前面用来驾牲口的那根直木,单辕就是只有一根,对应的双辕就是有两根。古代的四马车中间的两匹叫“服马”,左右两边的叫“掺马”。)战车上配有三名甲士,御手居中,车左居左,车右居右。(“御手”即驾车的甲士,另外两名甲士分别叫“车左”、“车右”。)车左是左手持长兵器,右手扶车;车右是右手持长兵器,左手扶车。三位甲士一律穿着金属铠甲,铠甲的披膊长及手腕,把手臂全部罩住,手上有护手甲,颈部有颈甲,腿部缚有胫缴,防护十分严密。战车上还装备有两套三米长的矛、钺,两套弓箭、秦弩,有的还配有盾和带发射架的弩。战斗时远则弩箭射击,近则矛钺格斗。战车周围配有车属步兵八人,此八人的装备与步兵相同,任务是密切配合战车协同作战,行军及进攻时掩护战车安全,突破后扩大战果。

秦朝的时候战争核心由车兵转变到了步兵和骑兵,所以车兵的作用也变成了辅助步骑兵进行平原作战。进攻时冲锋陷阵,打乱敌人的战斗队形;防御时布阵筑垒,阻止减缓敌军的冲击;行军时则置于前锋和两翼,保障部队的安全。

2、秦军步兵(材官)详解

步兵在秦朝的军队构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士俑大多是步兵俑可以证实,《战国策》也有记载:(秦有)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步兵的强大灵活性和极强的适应性,是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秦步兵主要有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两种。

手持戈、矛、钺、铍等长柄兵器的甲士

重装步兵指的是身穿金属铠甲,手持戈、矛、钺、铍等长柄兵器的甲士,他们担任着与敌军主力部队近身格斗的任务。而轻装步兵是不穿铠甲的,携带的武器是弓、弩等远程武器,他们的任务是配合重装步兵,击杀近战之外的敌军。两者相互配合,不论进攻、防御或攻城、守险、迂回、包围、伏击、奇袭都所向披靡,在值勤、警戒、巡逻等各种勤务中也游刃有余。

3、秦军骑兵(骑士)详解

骑兵在秦朝也是重要的兵种,统一之前秦军就拥有骑兵万匹,统一之后更甚。秦朝骑兵配备的战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严格训练的,身高都在1.33米以上。骑士们也勇猛精壮,身着短甲,手持弓箭。由于当时还没有马镫,骑士的双脚在作战时处于悬空状态,没有着力点,导致在马上的战斗受阻,不利于使用长兵器,使用短柄剑都困难。因此,当时骑兵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步兵发挥机动性进行突袭和远程射杀。

秦国骑士身着短甲,手持弓箭。

当时的骑兵和战国时期的骑兵一样,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在战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秦军中的骑兵有独立编队,也有配合其他兵种的混合编队,他们的优势是在平原和一般丘陵山地中作战。

4、秦军水兵(楼船)详解

秦军的水兵数量仅次于步兵,统一前主要在巴蜀地区,统一后在江南各地进行了扩建,规模十分宏大。当时的战船类型已经有轻型、重型战舰之分,主要分为大型的楼船,和轻便快捷的艨艟、斗舰等,以配合水上作战时的大、小部队。水上部队的装备要比陆地上的部队装备更加齐全,除水上专用武器钩、拒之外,凡陆地上作战使用的弓弩、长短兵器、火攻用具等全部备齐。要知道每次陆地作战的目的不同,所携带的兵器都有所差别,而战船上的兵器一应俱全。

水兵在水上作战时,远则矢弩交射,近则钩拒格斗,实施猛烈的冲角战和船舷战。一旦有机可乘,便施以火攻。秦军的水兵不仅仅会水战,陆战也非常出色,属于综合兵种,无论是水站、陆战、登岸、攻城都无所不能。据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天下时,在水军的护卫下,长途航行于海上,并亲手射杀巨鱼。这说明当时秦军的水军已经具备了海上作战能力,有效地控制了东部沿海。

秦国战舰楼船、艨艟

“楼船”因船高首宽,外观似楼,而得名。因其船大楼高,远攻近战皆合宜,故为古代水战之主力。但亦因船只过高,常致重心不稳,不适远航,故多只在内河及沿海的水战中担任主力。楼船一般分三层,第一层为庐;第二层为飞庐;最上层为爵室。每层都设有防护女墙,用以防御敌方射来的弓箭、矢石。女墙上开有箭眼,用以发射弓弩。为防御敌方火攻,船上蒙有皮革,以隔热。楼船上常遍插旗幡和刀枪,以壮声势,又使用纤绳、橹、帆和楫等多种设备,以提升其机能。

“斗舰”船内五尺,又建棚,与女墙齐。棚上又建女墙,重列战士。前后左右树旗,幡,金鼓。舷上有女墙,墙下船舷开棹孔,甲板上有棚,棚上又有女墙,棚上无覆背,前后左右竖旗帜金鼓,用来指挥作战,可壮声势。船身两旁开有插桨用的孔,船周围建有女墙,女墙上皆有箭孔,用以攻击敌人。船尾高台上有士兵负责观察水面情形。

二、秦军的编制

1、步兵编制

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已属中级军官。

2、骑兵编制(有待考究)

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骑为一队,并能属战车六乘。这和《六韬·均兵》篇所说“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的编制,大致相近,但有所不同。

古代战争场面

3、车兵编制

没有步兵配合时,每八乘为一偏(即一行),二偏十六乘为一组,四组六十四乘为一队。这和《六韬·均兵》篇所说“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的编制,也是颇为接近的,但有所不同。当有步兵配属时,则以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八人为一个基层单位,六乘为一组,十八乘加指挥车一乘为一队。这和春秋时每乘兵车的步兵多至七十二人的编制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于兵种的发展和车、步的分离。

4、水兵编制

古时的水兵也担任着陆战的任务,所以,不管是在训练还是编制方面都与步兵相似。《太平御览》卷三一五引《越绝书》所载越国的水军,“大羿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这里仅操舟水手即达五十三人,占总编制的一半以上。这种编制方法和特点统一后的秦朝水军也予以继承和发展。

5、高级军官的编制

秦朝军队的战时编组,是在平时编制的基础上,组建为大规模的作战部队,一般称为部曲制。其具体编组的方法是:首先根据作战对象等各方面情况,确定总兵力,任命三军统帅(即大将、上将军,也泛称为将);在统帅之下,根据作战的需要和总兵力的多少,分设若干个将军(四副将、裨将军,也泛称为将军);每个将军统率苦干个部,部的长官称校尉,即一部一校;每个部下设若干个曲,曲的长官称军候,即一曲一候;曲以下即平对军队的编制,如步兵的千人(设二五百主),五百人(设五百主)、百人〔设百将)、五十人(设屯长)、十人(设什长)、五人(设伍长)。作战行动结束后,曲以上指挥机构即行撤销,将军交出兵权,部队恢复平时建制,士兵分别归建或复员。

三、秦军的分类及职能

秦军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京师兵、郡县兵、边防兵,他们负责的作战任务各不相同。

古代战争场面

1、京师兵职能及分布

由于任务不同京师兵又分三个系统。其一是,由郎中令管辖的侍卫官,包括贝(钱财)选、荫任以及军功特拜而产生的传中、中郎等,都有俸禄,主要负责殿内值勤,由皇帝亲自统领;其二是,由卫尉管辖的皇宫警卫兵,由郡尉县尉管辖;其三是,平时的训练兵,兼管地方安全,战时奉调出征,因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又分为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士(水军)三类。大体北方、西北方多骑士,山丘陵地带多材官,江淮及沿海多楼船士。有的郡既有材官,又有骑士。

2、郡县兵职能及分布

秦朝州郡所辖的武装,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亦被调遣出征。秦朝分全国为36郡,郡置材官,即步兵;汉代郡国并行,郡国所辖之兵又称“郡国兵、郡县兵”。

3、边防兵职能及分布

边防兵指骑士、材官、边郡屯兵和边塞戊卒。边郡的骑士或材官,是本地服兵役的正卒。屯兵是集中驻扎的机动作战部队,由朝廷派遣的将军统率,如蒙恬曾长期领兵屯于上郡。戊卒包括轮番服役的各郡正卒和嫡发的官吏、商人及农民。除分散担任警戒、候望任务外,还构筑维修军事工程。

四、秦军的武器装备大多是铜制

1、远射武器有弓、弩、箭

箭头

秦朝的军队不论步兵、骑兵还是车兵均配备大量的远射武器,轻装步兵均背负矢箙,手持弓努;骑兵是一手牵马疆,一手作提弓状;战车上同样配备完善的弓弩装备。

远射武器弓弩分为大小两种,小者射程为150米,大者可达900米,比战国时著名的韩弩六百步抑或过之。大等的弓干长176.1厘米,径4.5厘米,弦长140厘米,比战国末期楚弓的弓干长(160厘米)也有提高。箭支的箭头大多是三棱镞,其特点是飞行稳定,方向性和瞄准性较好。还有一种特大的镞,长达4厘米,重约100克,是专门用于强弩的,相当于现在的狙击枪。

2、近战武器分为长柄和短柄

长柄的近战武器主要有戈、矛、戟,短柄的主要有弯刀和铜剑,其中戈、矛、戟、剑是当时流行的武器。当时的长柄兵器仅柄的长度就接近3米,最长的矛长达6.3米。剑的长度有81、89、91.3厘米的,比春秋时期的剑(长30厘米左右)要长的多,说明剑己由卫体武器和表示身份的象征物发展为近战格斗的重要武器之一。

3、防御装备主要是金属盔甲

兵马俑

相比战国时期主要的防御装备皮甲,作为秦军的金属盔甲防御力要高出很多。甲衣由前甲(护胸腹)、后甲(护背腰)、披膊(肩甲)、盆领(护颈项)、臂甲(护臂)和手甲(护手)等部分组成,并因兵种、身份、战斗需要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步兵的前胸、后背和肩部易受伤害,其甲衣多由前甲、后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骑兵必须便于骑射,其甲衣比较短小,长仅及腹,没有披膊。车御的臂、手、颈易受攻击,其甲衣不仅有前甲、后甲,还有臂甲、手甲甚至盆领。将、佐的甲衣则十分讲究,是革、札结合的花甲,其胸、背、肩部分为皮革;腹及后腰的中心部分是金属小札叶;前甲呈倒三角形,长垂膝间;后甲平直齐腰。同时秦军还配有盔、盾装备。

五、秦军的军队制度

1、秦军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一项措施,同时也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途径之一。

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披甲勇士,一般为军中精锐前锋)一个首级,就可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如果斩获两个敌人“甲士”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杀敌人五个“甲士”可拥有五户人的仆人。打一次胜仗,小官升一级,大官升三级。这些规定不论出身高低贵贱,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是一样。宗室未立军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拥有爵位。商鞅还认为,在战场上的士兵为国家而战奋勇杀敌,是应当的;乡里打斗,为私而斗于国无力。于是禁止私斗,违反规定者将受到十分严厉的处罚。

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簪袅)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上造”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2、秦军处罚制度相当严酷

主要是贬值、夺禄、降职。表现不好的和有失职行为的官吏,国家降低其爵位。商鞅制定的法律,每5个士兵为一伍,相当于一个班,他们如果出现一个逃兵,其余的四个人都要担责,也就是说,一个逃兵出现的话,他们整个班都要跟着受罪,但是,商鞅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那就是四个人只要杀敌一个即可免责。士兵偷盗军用物资,也是有详细的规定,士兵偷盗的话,将会被处于黥(qing)刑和劓(yi)刑,同样是通过杀敌或者打胜仗进行免责。

秦始皇

【具体处罚】
鞭打,最轻的处罚,数量不一。
肉刑,伤害人的肢体,使人残废。
刖刑,把罪犯的脚砍下来。
嚜刑,又名黥刑,在罪犯脸上刻字。
劓刑,把罪犯的鼻子割下来。
宫刑,把罪犯去势,当太监

【死刑】
赐死,是惩处高级军官时常使用。
生埋,也叫坑之,即把人活埋。秦军对战俘常使用。
车裂,把人四肢分别绑在几辆车上,撕裂。
弃市,在闹市斩首,还要陈尸数日,不准罪犯家属收尸。
腰斩,把罪犯拦腰砍成两半,短时间人死不了。
株连,士兵几人一组。一人犯法,一 起惩处。军人犯罪,家属连同处罚。
处理刑法的官员是廷尉,管监察的官员是御史。军队外出打仗,御史随行进行监视。

六、秦军的军工实力

秦军使用的弩机,其制作标准甚至超越现在,它的部件完全可以互换。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秦军兵器制作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手工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难度。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也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表面也完全对称。

在古代,没有工业机械的情况下能够制作出来标准的作战装备,并且是大批量生产,还能统一质量,实属难得。经过现在的考古研究发现,在出土的秦朝兵器上均刻有文字,内容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最多的是“相邦吕不韦”。《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相当于国家总理。《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青铜剑

吕不韦作为当时的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而亲手制作戈的工匠,叫“成”。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标准大批量制作高质量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

七、秦军的军粮管理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粮草都是保证军队有较强战斗力的重要条件。秦国在接受商鞅变法后开始实行长达135年的“耕战”国策,商鞅认为,生活中只有两件事情,即耕田和打仗,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耕战策略最终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抱负。

1、秦国的军粮是有国家统一供应

士兵不许冒领军粮,违者戍边两年;私自买卖军粮的士兵,同样要受到惩罚。在饮食上,军官的待遇与士兵不同,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

2、用法律规定耕种方式

秦国将农户耕种庄家的方法也列进了法律中,明确要求耕种的具体方式,如果没有按照要求耕种,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播种的时候,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

耕地

3、牛和耕种用的工具受法律保护

当时耕地用的牛有官府统一管理饲养,法律要求各个郡县对牛的数量进行严格登记,如果由于饲养不当,一年死亡超过三头牛,则养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管理要受到相应惩罚。负责喂养成年母牛的人,十头中如果有六头不生小牛的话,饲养牛的人就有罪,相关人员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

农用铁具有官府统一分配,农户使用完铁具后需归还官府,如因长时间使用破旧不能用的,可以不用赔偿,但原农用铁具必须归还官府。

4、秦国建立两大粮仓

巴蜀粮仓的建立

秦国没有统一之前的国土面积并不大,虽然有严格的耕种管理,但仍旧难以支撑越来越庞大的军队开支。当时的丞相张仪和大将司马错为此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应该夺取西面的巴蜀地区还是攻打东面的韩国。当时的秦王支持了司马错的建议,攻占巴蜀。随后的历史证明,这个有远见的决定为秦国最终赢得统一战争铺平了道路。

都江堰

事情往往没有那么顺利,司马错攻占巴蜀地区之后发现,成都平原并不能稳定地为秦军提供粮草,岷江经常泛滥,旱灾也时有发生。后来,李冰来到巴蜀,出任最高行政长官。就是这个人,使成都平原最终富甲天下。李冰在最恰当的地方将岷江一分为二,洪水季节,江水漫过水坝,从远处干涸的河道泻洪;干旱季节,岷江水被李冰的水坝送进宝瓶口这个狭窄的通道,灌溉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这就是古代水利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都江堰。都江堰修成以后,食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四川叫“天府之国”,就是这个时候造就的。

关中粮仓的建立

秦国的都城咸阳建在关中平原上,这一带是国家名副其实的心脏地区。但是,由于降雨量稀少,都城粮食的战略储备受到影响,秦王嬴政为此忧心忡忡。

一天,一个叫郑国的韩国人来到咸阳,他告诉秦王嬴政,在关中平原上的泾水和洛水之间挖一条大渠,把两条河连接起来,利用泾水丰富的水量灌溉洛水一带的干旱土地,关中就不怕干旱了。郑国的这个建议马上就得到秦王的响应,说:“这个主意好,我就派你做总工程师,你给我修这条水渠,就叫郑国渠”

郑国渠

郑国渠有250公里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渠修到一半秦王才发现:修郑国渠是韩国的阴谋,是为了消耗秦国国力,使秦人腾不出手攻打韩国。但秦王仍旧饶恕了间谍郑国,让他继续修渠。最终,郑国渠成为继都江堰之后秦国又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秦国的两大粮仓就此建成。

以上就是当时秦国拥有虎狼之师的原因,其中部队的爵位晋升制度至今仍在沿用,只是名字不同而已;现在的部队编制也是在古代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的;至今为止,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系仍然在造福着我们。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在战略方面的“远交近攻”;国君对贤臣良将的任用等。这些因素“听风道古今”在之后会逐一更新,这里不在赘述。希望以上内容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如有不实之处还望指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