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过小年习俗的前世今生 - 文化传承

编辑:听风道古今

年代:上古时期至现在

类别:文化传承

背景:华夏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中华传统节日

摘要:古时候,家家户户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称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家家户户的灶火,同时也是保护神而受人们的尊敬。“灶王爷”的神位一般设置在北面或南面,有的只有灶王爷一位,有的还有“灶王奶奶”,寄托着华夏劳动人民对驱邪避灾、迎福纳祥的美好期许。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3日

祭灶过小年习俗的前世今生 - 文化传承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祭灶与邻曲散福》,大致意思是:在腊月祭灶过小年这天,诗人陆游邀请邻居到家饮酒纳福,虽然菜品简陋,瓦盆清供,可是众人却不嫌弃。即使在身处茅房草屋之中,也和田间地头祭祀土地神一样热闹。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来古代人们对祭灶的重视程度,以及当时的热闹场景。

关于灶神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代有一户张氏人家,兄弟两人,哥哥是个泥瓦匠,弟弟是位画师。哥哥最拿手的是建造锅台(灶台),因此,邻里街坊都邀请他到自己家建造,并且夸他手艺好。时间久了之后自然出名,大家都尊称他为“张灶王”。张灶王有个癖好,无论到谁家垒灶台,如果发现人家家里有纠纷,总会好言相劝,不管是吵闹的媳妇,还是凶恶的婆婆,他就像长辈一样劝导,要家庭和睦。当然,经过他的劝导,大多数家庭都相亲和睦了。自此以后,即便左邻右舍不需要建造灶台,如果有家庭纠纷也会邀请他去解决。

张灶王

张灶王活了七十岁,在古代属于高寿,寿终正寝之日是腊月二十三深夜。由于张灶王的过世,张家的弟弟平时也只顾作画赋诗,很少管理家务事,于是几个儿媳开始吵着要分家。张画师被她们搅的头昏脑涨,终于,在哥哥张灶王一周年忌日这天,他想到一个好办法。把哥哥和嫂子的画像画到厨房,半夜十分忽然去喊全家人,说大哥显灵了,将全家人引到灶台旁,黑漆漆的墙壁借着微弱的烛光,灶王爷的画像若隐若现,惊呆了张家人。画师接着说:“我晚上睡觉时梦见大哥大嫂已经成仙,玉皇大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时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孝不敬,闹的家里不得安宁,还要分家。大哥知道这些后非常气愤,准备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上下界来惩罚你们呢。”儿女儿媳听到后惊恐万分,连忙跪地磕头,并取来张灶王爱吃的甜食供奉在灶台上,恳请灶王爷宽恕。自此以后,张家妯娌和睦,生活美满。此事在街坊邻里间也传开了,家家户户都请张画师到自家厨房画上灶王爷的画像,每逢小年都要祭拜。岁月流逝,时光荏苒,小年祭拜灶王爷的习俗被皇家列入祭典,并在全国立下祭灶规矩,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祭灶仪式。

当然,在不同地区对于灶王爷的传说有所不同,但大致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即希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因为灶王爷是唯一一位全年都在自家的神仙,是记录一年中这家人功德的神仙,所以无论好事还是坏事,灶王爷都了如指掌,人们害怕灶王爷在小年这天回到天庭后胡言乱语,便在他返回天庭之日摆上甜品,象征着甜美,希望灶王爷说好话。还有一些地区会将又甜又粘的糖抹在灶王爷画像的嘴上,意思是如果灶王爷想打小报告也打不成,因为嘴被黏住了张不开。

关于祭灶的文献记录

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师。——《礼记·月令》

我们知道《礼记》成书于汉代,书中内容是先秦的礼制。由此可见,关于“祭灶”习俗早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形成。先秦时期的人们将炎帝和祝融奉为灶神,其原因是火,火是人类文明开始的标志,也因为人们对火的掌握才有了熟食。“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的第一位“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柴火,即便有粮食也基本无法食用。在西方国家一个村子有一个面包房就够了,但在中国必须每家每户都有灶台,这也是华夏文明的特点。

柴米油盐酱醋茶

插句题外话,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顺序我们能看出来,首先是火,代表温暖;其次是米,代表食饱;其次是油盐酱醋,代表调味;最后是茶,代表温饱之后的精神享受。很早之前的先贤们就已经将人生哲学用着七个字表达出来了,华夏文化的底蕴可见一斑。

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风土记》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祭灶诗》

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

关于祭灶日期的不同

从上面的文献记录中我们发现,古时候的“祭灶”是在腊月二十四这天,怎么现在是腊月二十三呢?

其实,在清朝中期之前,人们对于“祭灶”的日期还是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三是皇家的“祭天大典”。不过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连年战乱,清政府的国库出现了一定的亏空,如果还像以前一样连续好几天举办祭祀活动,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清政府提出在腊月二十三“祭天大典”时一同把“祭灶”也给办了,这样可以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皇室的做法迅速在王公大臣之间流传开来,并传播到了民间,百姓们便也开始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进行祭灶的仪式,而小年本就是对于祭灶的形容,因此小年的日子也就改变了。不过,清朝中后期时,清政府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了,南方的百姓就没有按照清政府的要求调整“祭灶”时间,还是延续古时候的腊月二十四这天。因此,现在南北方在“祭灶”的时间上有差异。

祭灶小年

另外,小年的日期上也有所不同。北方大多数地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即“祭灶”又叫“小年”;南方大多数地区是腊月二十四,祭灶和小年都是这天;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西南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除夕。

南京地区为什么称元宵节为小年?其原因是明成祖朱棣时期,反动靖难之役推翻了朱允炆的统治,将都城从南京迁徙至北京后,这件事情导致南京在政治地位上一落千丈,百姓们受到的优厚待遇大幅度减少,更不能举办大型聚会,南京百姓们非常怀念朱允炆,因此只能在元宵节的时候偷偷纪念,后来也就将元宵节成为小年。虽然腊月二十三依然是“祭灶”,但不在叫小年了。

古今祭灶习俗

古时候,家家户户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称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家家户户的灶火,同时也是保护神而受人们的尊敬。“灶王爷”的神位一般设置在北面或南面,有的只有灶王爷一位,有的还有“灶王奶奶”,寄托着华夏劳动人民对驱邪避灾、迎福纳祥的美好期许。

人们认为到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要返回天庭,给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一年中的善恶行径,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人们会在当天晚上准备很多贡品,焚香祭酒,这个仪式叫“送灶”或“辞灶”。

腊月二十三这天请灶神吃吃喝喝,贿赂贿赂,就是让灶神上天之后不要议论人间长短,回来时顺便带点福祉来。根据古时的“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俗,祭灶一般有一家之主的男士进行,当然,有部分地区是家庭主妇进行。

祭灶贡品

贡品方面主要有“三牲”和“祭果”,三牲指的是全鸡、猪头、活鲤鱼。全鸡指现在的白条鸡,不过在古代是活公鸡,据说鸡是灶王爷的坐骑;猪头又称“利市头肉”,寓意利市财源滚滚;活鲤鱼一般会在眼上贴上红纸,取“年年有余”的吉利。

祭果主要是糖果糕点,大多都是甜食。祭果一般有六种颜色,分别是红球、白球、麻球、冻米糖、油果、豆酥糖;也有八色和十二色的。(1)芝麻枣,用糯米炸成,枣形外面裹有芝麻,里面呈蜂窝状,是香脆可口的食品。(2)红球、白球:也是用糯米粉油炸而成圆球状,用色素染成红、白色,内空外酥,取“金银满堂”的寓意。(3)藕丝糖:在麦芽糖之外滚上一层白芝麻,形似黄澄澄的长圆形金条。(4)黑、白脚骨糖:有生姜辣味,常赋予“吃了脚骨糖,脚骨健健过”的含义。(5)洋钱饼:形似一枚枚铜钿,清香脆酥。

供桌上一般还会有清茶一盏(白开水),红烛两支(灶神的引路明灯),清香三炷(香的烟是灶神与烦人沟通的桥梁),小菜四谍,水果五种(一般是苹果、桔子、葡萄、佛手、乳茄,象征五世同堂,寓意子孙满堂)。

祭灶时一般由家主焚香跪拜在灶王爷神像面前,继而斟酒叩头,口中念念有词(一般都是美好的愿望),礼毕之后会高呵一声:“领!”古时候会将酒浇在鸡头上,若鸡头甩动发出扑棱声,则表示灶王爷领情,若没有,则需再浇。

祭灶小孩抢贡品

祭灶仪式结束后,会将贡品分给家人食用,这也是小孩子非常开心的时刻。一般会出现小孩子哄抢的局面,大多数家长会呵斥两声,但并不会出手制止,因为过年要的就是欢乐闹腾的气氛。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们只是吃一些祭灶糖,晚上吃顿饺子就算过小年了,省去了很多祭祀礼仪。这里说一下为什么要吃饺子,因为中国民间讲究“送行饺子迎风面”,既然是送灶神,那就是吃饺子。

过了祭灶节(小年),民间的人们认为“神煞上天,百无禁忌”,就连婚嫁也不用挑选日子。因此,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理发、置办年货、蒸煮烹炸不亦乐乎,小孩子们也欢天喜地的结伴玩耍,有放炮的、有跳绳的、有漫地烤火一面热的、有三五成群吹牛的……总之,怎一个“闹”字了得。中国民间儿童唱的“迎年曲”称:“二十三祭灶倌,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去买花,二十九去沽酒,年三十儿都捏鼻儿(包饺子)”或“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剃精细儿(理发),二十八剃憨瓜(理发晚了),二十九装香炉(准备祭祖),年三十儿贴花门儿(贴对联,挂年画),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作揖儿(拜年)”。

大多数地区会在除夕夜的时候“迎灶神”,也叫“接灶”、“迎灶”。除夕夜当天,每家每户都守岁不眠,等新年的钟声响起时,家主点燃鞭炮后开始燃烛、焚香、叩头、净手、贴新的灶神像,在灶神像面前摆放贡品,意味着迎接灶神从天上返回人间。

华夏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

祭灶小孩抢贡品

关于华夏传统文化的内容,小编也只是在这里记录了沧海一粟、九牛一毛,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希望更多华夏龙的传人能将华夏文明传承下去。

有关祭灶的对联和诗词

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回宫降吉祥。横批:四季平安
上联:一烛高香敬灶王;下联:千杯清酒迎财神
上联:有德能司火;下联:无私可达天
上联:纠善恶是非报应,丝毫不爽;下联:赞乾坤化育衡平,曲直无私
上联:司一家吉庆;下联:命四序平安
上联:二十四上天宣吉庆;下联:年三十下界保安康
上联:一年去了一年来;下联:又添人口又添财

祭灶词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庚子送灶即事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行都钱岁
插架馀残历,挑灯忆故乡。
年光蛇赴壑,羁旅雁随阳。
禁阙迎傩鼓,邻街祭灶香。
英雄须自力,容易鬓毛苍。

祭灶诗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这一年的祭灶日,诗人充满了牢骚。

岁晚书事十首
门冷如冰尽不妨,由来富贵属苍苍。
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

纵笔三首·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二十四日
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岁时如有水,风俗不同天。
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

平江腊月廿五夜作
昨日宰猪家祭灶,今宵洗豆俗为糜。
燔柴夹水明如昼,截竹当阶爆禦魑。
故国赛还新岁愿,老翁回忆幼年时。
才高命薄天相戏,我亦刚肠不肯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