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弹丸小国到春秋五霸之一再被秦灭国的楚都经历了什么 - 正史文献

编辑:听风道古今

年代:战国末期

类别:历史剖析

背景:楚国的崛起与衰败

摘要:楚国,又称荆或荆楚,关于楚国名字的来历,有一段故事这样说:鬻(yù)熊的妻子妣厉生熊丽难产,便剖腹产下熊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剖腹产的案例),当然,妣厉由于剖腹死去,巫师用楚(荆条)包裹妣厉的腹部然后埋葬。为了纪念她的勇敢,后人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28日

从弹丸小国到春秋五霸之一再被秦灭国的楚都经历了什么 - 历史剖析

楚国,又称荆或荆楚,关于楚国名字的来历,有一段故事这样说:鬻(yù)熊的妻子妣厉生熊丽难产,便剖腹产下熊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剖腹产的案例),当然,妣厉由于剖腹死去,巫师用楚(荆条)包裹妣厉的腹部然后埋葬。为了纪念她的勇敢,后人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最早的楚国疆域不过50里

楚国从诞生到春秋争霸的历史

在商朝末期,鬻熊审时度势,率领部族投靠了周文王,被文王重视,得到重用并给与“子”的封号。至周朝成王时期,其部族首领是熊绎,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今河南淅川境),领地仅50里(现在一个地级市的城区都比他大)。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史记·楚世家》

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国语·晋语八》

楚人在立国之初,非常的贫穷落后,其中“鄀国盗牛”祭祀一事与《国语》中的记载可以佐证。不过,熊绎是一位有远大志向的君主,他带领楚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东征西战扩大疆土,乘柴车、穿破衣开辟荆山,跋山涉水向周天子进贡。经过数代君主的努力,楚国疆土从仅有50里的弹丸小国,发展成了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沿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占地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楚国的崛起不是偶然,有天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

楚国崛起一方面是被逼无奈

战国七雄时期楚国的疆域

西周时期据说有八百多个小国,《吕氏春秋·先识览·观世》记载:周之所封四百馀,服国八百馀。然而,能从其中崛起的国家屈指可数,最终真正崛起的国家只有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西方的秦国,及南方的楚国。细数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处四夷,多荒无人烟,农田稀少,多与周边游牧民族接壤。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不得不时刻准备战斗,不得不努力强大,否则,就是被灭国的命运。不然,那八百多个国家最终怎么能只剩下“战国七雄”了呢?

每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贤明的君主

周厉王时期,为强化国家,垄断国家资源(铜矿,在荆楚的东面,运送至中原地区需要经过荆楚地区),对周边的“荒服”地区进行攻伐,使其臣服。当时的熊渠为了保存实力避免与周王朝发生正面冲突,主动削去王位,取消对儿子的分封,继续臣服周王朝。这一战略思想对后来的楚国影响非常大,奠定了楚国立足江汉、争霸中原的战略基础。

周厉王

据说,楚国从公元前1115年至223年灭亡,有过多次迁都,但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次迁都是从丹阳迁至郢都(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今荆州市市区西端)。

楚文王继位初期,并没有励精图治,而是不务正业、寻欢作乐、打猎巡游、不理朝政。

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以畋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吕氏春秋·论·贵直论·直谏》

楚文王如此,让几位辅政的老臣大伤脑筋,经多次劝说无用后,楚文王的老师保申(楚武王在位时为文王聘请的)和大将鬻拳冒死进谏:“先王临终前要求我等竭力辅佐大王,以使大王成一代明君。可大王即位以来,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臣等多次苦劝都无济于事,现在我们只有按先王临终所言,以鞭笞之刑来促使大王醒悟了。”于是,保申拿出来先王所赐的长鞭开始抽打楚文王,文王见此鞭非常害怕:“寡人知错了,打就免了吧。”保申不听,鞭五十下,虽然挥的高落的轻,但这五十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保申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敢鞭打上司的人)。

鞭打楚文王

楚文王受过鞭打之后幡然醒悟,杀了“茹黄之狗”,断了“箘路之矢”,逐了“宠妾之姬”。从此,专心治理朝政,全力开疆扩土,应了那句“不鸣则已,鸣必一鸣惊人”。

楚文王认为,经过历代开拓已经不在弱小的楚国,被中原各国盯上了,中原各国为了防止楚国继续发展壮大,绞尽脑汁的用各种办法对付楚国。这种情况,楚文王居安思危,认为想要继续开拓疆土,保证楚国安全,首先要将国都的根基打稳,不能再偏踞于无险可依、交通不便的丹阳了。经过考察,决定迁都于郢。郢有着十分优越的军事防御环境,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兼有水陆之便,东接云梦,西扼巫巴,北连中原通衢,南临长江天险,不仅自然条件优越,而且战略地位重要,楚文王选择纪南城一带作为都城,使得国都具有四面环水、周围倚山、易守难攻的形胜之都。此后,郢都成为楚国历史上长达411年之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楚国的发展与强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至楚庄王时期,庄王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楚国的衰败与楚国奴隶主贵族脱不了干系

楚国奴隶主贵族的势力盘根错节,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千方百计的阻止和破坏一切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改革措施。尤其当吴起从魏国逃往楚国后,楚悼王将其拜为丞相,吴起制定了一整套抑制奴隶主贵族、复国强兵的变法措施。一度使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伐西秦。然而,楚国的贵族实力想方设法的要杀掉吴起,楚悼王死后,尸骨未寒之际,吴起便被其杀害,他制定的变法也随之废除。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直接使楚国逐渐衰落。

吴起

到楚怀王即位后,楚国表面上虽然还很强大,但实际上军事实力和政治声望都已远远落后于秦国。楚怀王也清楚地看到了这种局势,曾哀叹道:“寡人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吴起变法削弱楚国贵族势力,实行中央集权制,可惜支持他的楚悼王死的早,没有了庇护,贵族群起而攻之,下场如商鞅,虽然变法失败,但也极大的打击了楚国贵族。楚国贵族也是自此不惜代价维护自己的利益,与楚王貌合神离,楚王根本无法指挥调动贵族兵力(自行参考抗战统一战线)。事实上从实行贵族自治起,楚国就没有强盛过,楚国最后辉煌就是吴起变法,南征北伐。

楚国的灭亡战争

李信、蒙恬率20万大军攻楚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嬴政派李信和蒙恬率20万大军,乘楚国内讧之机,分兵两路进攻楚国。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蒙恬率一军攻打寝(今河南固始县沈丘东南),均击败楚军。李信又攻鄢郢(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疑为郢陈),再破之。于是引兵东,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楚王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项燕挥军尾随秦军,追击三天三夜,乘秦军轻敌无备,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占其两座营垒,杀死7名都尉。李信带残兵逃回。

平舆之战

战争

秦王嬴政认识到楚虽已衰弱,但毕竟地广人众,仍具有一定实力,非轻易可灭。他亲赴频阳(今陕西蒲城西)王翦家,敦请其统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调军60万归其指挥。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在平舆与秦军决战。秦王在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督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并关心其饮食、起居,注意其劳逸结合,同时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

楚与秦的决战

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此处素有争议)。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

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越国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秦军改正了轻敌冒进的错误,采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作战方针,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楚国的强盛大多由于楚人先辈的付出与努力,后续的衰败更多的是实行奴隶主自治,导致奴隶主势力大增,最终不受君主控制。当然,一个国家的败亡不可能只因为一个原因,楚悼王过早的去世,导致吴起变法不够彻底,也是败亡的重要原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