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人君子 明于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编辑:听风道古今

年代:先秦时期

类别:哲学人生

背景:《素书》经典原文及注解

摘要:贤明的人和有德行的君子,都明白世间万物兴盛、衰败的道理,通晓事业成功、失败的规律,知道社会太平、纷乱的局势,懂得把握进退的尺度。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国昌盛,尽心而行;君若无道,不听良言,其国衰败,可以退隐闲居。若贪爱名禄,不知进退,必遭祸于身也。能审理乱之势,行藏必以其道,若达去就之理,进退必有其时。参详国家盛衰模样,君若圣明,肯听良言,虽无贤辅,其国可治;君不圣明,不纳良言,俦远贤能,其国难理。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0日

贤人君子 明于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 素书金句详解

素书原典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素书·原始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宋代张商英注

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

清代王氏注

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国昌盛,尽心而行;君若无道,不听良言,其国衰败,可以退隐闲居。若贪爱名禄,不知进退,必遭祸于身也。能审理乱之势,行藏必以其道,若达去就之理,进退必有其时。参详国家盛衰模样,君若圣明,肯听良言,虽无贤辅,其国可治;君不圣明,不纳良言,俦远贤能,其国难理。见可治,则就其国,竭立而行;若难理,则退其位,隐身闲居。有见识贤人,要省理、乱道理,去、就动静。

译文

贤明的人和有德行的君子,都明白世间万物兴盛、衰败的道理,通晓事业成功、失败的规律,知道社会太平、纷乱的局势,懂得把握进退的尺度。

释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自行领悟。真正的大智慧并不在书本上,“世事洞明皆学问”一语点破。《素书》中被表述为“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这里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读书是基础,有了基础才能行路、阅人、领悟,才能有人愿意与你交流,为其指路。

历史上“萧规曹随”是典型的“洞明世事”。

曹参在萧何死后接替了萧何的丞相之位,成为西汉历史上第二位丞相。而曹参做了丞相之后,一切都遵照萧何制定的规章,丝毫不加以变更。因此,他清闲自在,经常喝酒取乐,消磨时光。汉孝惠帝对曹参的无为非常不满,曹参面对孝惠帝的不满,先是问了几个问题。

曹参问:“请问陛下,自以为比高帝(汉高祖刘邦)如何?”

孝惠帝说:“我岂敢与先帝相比!”

曹参又问:“陛下以为臣与萧何谁更贤明些?”

孝惠帝说:“你不及萧何!”

得到孝惠帝的回答,曹参说:“高帝与萧何共定天下,朝政清明,百姓安乐。所定法令深入民心,百官守职。陛下与臣等只要继承先帝的章法,守而不变,遵而勿失,天下则安矣,何必节外生枝?”

孝惠帝忽然明白曹参的心思,频频点头称赞他说:“曹相国真忠臣也,不必再说了!”

秦时暴政乱行,楚汉之争又连年征战。汉朝建国后人心思定,国家建设和发展是首要任务。萧何在任丞相时已经做到纲纪清明,曹参继承相位后,并不急于追求功绩。他清楚国家形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中一片了然,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

可见,一个人只是才华出众、能力超群而想要治国、平天下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能认清当时所处的局势,做到进退有度方可。同样,成大事者需要的也是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如何才能做到明于盛衰、通乎成败、审乎治乱、达乎去就呢?”

要想做到这些,其实并不难。若时间允许,建议读一下《易经的奥秘乾卦详解》,也许会给你带来一点帮助。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