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职而不废 处义而不回 - 素书金句详解

编辑:听风道古今

年代:先秦时期

类别:哲学人生

背景:《素书》经典原文及注解

摘要:设官定位,各有掌管之事理。分守其职,勿择干办之易难,必索尽心向前办。不该管干之事休管,逞自己之聪明,强搀览而行为之,犯分合管之事;若不误了自己上名爵、职位必不失废。避患求安,生无贤易之名;居危不便,死尽效忠之道。侍奉君王,必索尽心行政;遇患难之际,竭力亡身,宁守仁义而死也,有忠义清名;避仁义而求生,虽存其命,不以为美。故曰:有死之荣,无生之辱。临患难效力尽忠,遇危险心无二志,身荣名显。快活时分,共同受用;事急、国危,却不救济,此是忘恩背义之人,君子贤人不肯背义忘恩。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31日

守职而不废 处义而不回 - 素书金句详解

素书原典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素书·正道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宋代张商英注

孔子为委吏乘田之职是也。迫于利害之际而确然守义者,此不回也。

清代王氏注

设官定位,各有掌管之事理。分守其职,勿择干办之易难,必索尽心向前办。不该管干之事休管,逞自己之聪明,强搀览而行为之,犯分合管之事;若不误了自己上名爵、职位必不失废。

避患求安,生无贤易之名;居危不便,死尽效忠之道。侍奉君王,必索尽心行政;遇患难之际,竭力亡身,宁守仁义而死也,有忠义清名;避仁义而求生,虽存其命,不以为美。故曰: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临患难效力尽忠,遇危险心无二志,身荣名显。快活时分,共同受用;事急、国危,却不救济,此是忘恩背义之人,君子贤人不肯背义忘恩。如李密与唐兵阵败,伤身坠马倒与涧下,将士皆散,唯王伯当一人在侧,唐将呼之,汝可受降,免你之死。伯当曰:忠臣不侍二主,吾宁死不受降。恐矢箭所伤其主,附身于李密之上,后被唐兵乱射,君臣叠尸,死于涧中。忠臣义士,患难相同;临危遇难,而不苟免。王伯当忠义之名,自唐传于今世。

译文

坚守职责而不废弛,恪守道义而不改初衷。

释评

黄石公对于“处义不回”的人十分赞赏,认为具备这种品质的人是人中豪杰。他们面对着利害相迫,也绝不回头,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但有义处必有利,中国人对“利”与“义”的讨论从未停止。

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来到魏国,见到魏国国君梁惠王。梁惠王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听后庄重地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说,大王您何必只图目前的利益?其实只有仁义才是永恒的大利。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便是孟子关于“利于义”的千古一辩。按照孟子的说法,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与那些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相比较而言,大利便是义。

对利与义的选择,成为人们对正直品格的定义标准。所以,黄石公说,人中之杰“见利而不苟得”,因此,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在处世时,能做到以义制利,即使有利可图也不会舍义取利。但只有行大义者才是豪杰吗?处义不回,见利而不苟得固然必备,但黄石公同时还说,人之杰还当“守职而不废,见嫌而不苟免”。坚守岗位,勇于承担责任,敬职敬业。这正是遵循原则的具体表现,是“义”的微观体现。

敬业,是做什么就像什么,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责任感,更是道德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将平凡事做到极致,可以让你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说道这里也许有人会反问:“在如今金钱、地位至上的社会中,‘义’真的那么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盗亦有道。电视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在黑社会集团中对“义”的要求更高,只是表现形式更容易让我们看懂。而对于生活、工作、事业中如何运用“义”,其实很简单,有两方面:一是体现在获得集体利益之后的分配过程中,是否能够做到“公平”;二是体现在集体利益遇到危险时能否恪守本分,不被外界的利益所影响。

我的一位朋友,同样出身农村,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来到城市与大多数人一样为生活而疲于奔波。后来进入一家金融公司做了小小的业务员,与所有刚入职的业务员一样,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但是他善于总结、善于发现,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总结出来一套事半功倍的方式方法,并全部记录下来。后来由于他的业绩非常突出,经常受到领导的夸奖,身边的同事也向他来取经,他更是不吝赐教,将方法非常详细地讲解给同事,又半年后就做上了业务经理。再后来上海总部发现这家分公司的业绩非常突出,询问情况后得知有一套事半功倍的经验,并且是由他总结并指导大家的,总部领导过来考察后直接将其调到总部负责总部全国业务板块。再后来就不用多说了,就是大家向往人生赢家。

其实所谓的“善于总结、善于发现”并不是“善于”,而是比别人更勤奋一些罢了,不管是在动手方面,还是在思考方面。只所以后来能被总部发现并被调走,其原因不正是他的大义吗?试想有多少人会毫无保留的将业务经验分享给同事?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