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嫌远疑 所以不误 - 素书金句详解

编辑:听风道古今

年代:先秦时期

类别:哲学人生,谋略智慧。

背景:《素书》经典原文及注解。纸上刀兵,直指人心。中国古代谋略学经典,流传千年的智慧宝库。

摘要: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人言可畏,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一句不起眼的话,无心之失,就可能酿成灭顶之灾。“避嫌远疑,所以不误”这句话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要远离是非、嫌疑,避免造成误会。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避嫌远疑呢?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还是那句话,快速且最廉价获得人生智慧和经验的方法只有读书、观史,没有之一。也许,这就是老天爷的“公平”,是整个宇宙的公道。至于要不要获得这份公平、公道,完全取决于个人。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4日

避嫌远疑 所以不误 - 素书金句详解

素书原典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素书·求人之志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宋代张商英注

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而。

清代王氏注

知人所嫌,远者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译文

远离是非嫌疑,可以免除差错和谬误。

释评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人言可畏,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一句不起眼的话,无心之失,就可能酿成灭顶之灾。“避嫌远疑,所以不误”是《素书·求人之志》中的一句,所谓“求人之志”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豪迈志气。是要实现自我人生意义、价值、幸福感的追求。那么,在这个不甘平庸、为之奋斗的过程中,我们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艰难险阻。中国有句古话,叫“防患于未然”,如果我们能尽可能多的将这些艰难险阻消灭在萌芽状态,人生道路将会顺畅很多。而这句话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要远离是非、嫌疑,避免造成误会。

也许,有人会说:我行事光明磊落,两袖清风,所谓清者自清,没必要天天小心翼翼。

是呀,光明磊落、两袖清风,这句话也许只适用在被误会之后,没办法了才不得已而为之。

曾经发生在老家的一件事,一个20浪荡岁的小伙子,平时不学无术,常常跟一帮所谓的哥们儿酒肉度日。其中一个朋友要结婚了,他找另一个朋友借车去给他庆祝婚礼。回来的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被撞的人一伤一死,经查属于无证且酒驾。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苍凉入狱,后经家人与受害方协商和解,又经表现良好提前获释,监外执行。辗转临近年关,跟朋友组团在附近村庄游玩,好巧不巧附近发生打架斗殴的事件,好奇心驱使下进前观看,后来警察到场后一并抓获。虽然打架斗殴的双方都不认识他,但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没有参与。结合之前的案底,直接送入监狱。家境本身都不好,他的母亲没过多久就撒手人寰了,葬礼都是亲戚朋友帮忙办的。

这可能属于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吧,但终归由于他没有避嫌远疑,而再次招致灾祸。这个灾祸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为什么要等到发生了才追悔莫及呢?也许对于之前没有案底的人不会这么严重,但谁又能预料到未来发生的事情结果如何呢?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说:当你怀疑一个瓜是生瓜时,切不切开已经不重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有多么困难,我想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而要破坏这份信任,仅仅只需要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即可。

楚汉之争时期的张良。

楚汉之争时期的张良、韩信是刘邦的文武大将,功勋都很卓著,然而结局却大相径庭。韩信的结局是封建社会中不知进退的功臣的必然结局,楚汉正雄之后,刘邦夺得天下皇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封了7个异性王,让他们建立半独立的王国,这是汉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刘邦当初封他们为王也只是权益之际。刘邦做皇帝之后的第六个月,就借口诸王谋反逐个消灭了。鸟尽弓长、兔死狗烹,在中国历史上举不胜举。而同为谋臣的张良就明白的多,在功成之后借口称病,毅然决然的辞职,飘然而去,最终身归田园,归隐山林,善始善终。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大自然恒久不变的规律,也是人性。

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避嫌远疑呢?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还是那句话,快速且最廉价获得人生智慧和经验的方法只有读书、观史,没有之一。也许,这就是老天爷的“公平”,是整个宇宙的公道。至于要不要获得这份公平、公道,完全取决于个人。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