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材使能 所以济物 - 素书金句详解

编辑:听风道古今

年代:先秦时期

类别:哲学人生,谋略智慧。

背景:《素书》经典原文及注解。纸上刀兵,直指人心。中国古代谋略学经典,流传千年的智慧宝库。

摘要:孤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线。古今中外想要成大事者,都必须依赖团队,而作为团队的领导人,必须懂得如何任用有才之士。《素书·求人之志》中“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着重说明了如何任用才能之士。简简单单“任材使能”四个字,就把如何“量材录用”给讲清楚了,说《素书》是天书一点不为过。曾国藩曾说过:“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根本没有提到“能”,主要提到的是“识”,即会识人、用人。楚汉争霸时期的刘邦;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无不如此。反之,西楚霸王、人中吕布,无不是因为不会识人、用人而导致的失败。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21日

任材使能 所以济物 - 素书金句详解

素书原典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素书·求人之志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宋代张商英注

应变之谓材,可用之谓能。材者,任之而不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术也。

清代王氏注

量才用人,事无不办;委使贤能,功无不成;若能任用才能之人,可以济时利务。如汉高祖用张良、陈平之计,韩信、英布之能,成立大汉天下。

译文

任用德才兼备之人,使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业。

释评

孤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线。古今中外想要成大事者,都必须依赖团队,而作为团队的领导人,必须懂得如何任用有才之士。《素书·求人之志》中“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着重说明了如何任用才能之士。

有“才”之士

“才”通材,通俗点理解就是有非常大的知识储备,并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这样的人称为有“才”之士。刘邦手下的张良、萧何、陈平等;刘备手下的诸葛亮、庞统、简雍等;曹操手下的荀彧、郭嘉、许攸等;孙权手下的鲁肃、周瑜、陆逊等,都属于有“才”之士。

有“能”力的人

“能”指能力,用现代话讲叫有技术在身的人,且在这方面的技术非常突出,这样的人称为有“能”力的人。刘邦手下的韩信、樊哙、英布等;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赵子龙等;曹操手下的许褚、典韦、张辽等;孙权手下的程普、黄盖、韩当等,都属于有“能”力的人。

周瑜

“任”指任命,即下达指令,在方向和目的上比较明确,但没有具体的执行办法,需要被任命的人来思考如何达到这个目的。一般情况下被任命的人都具备卓识远见、超群才华,但相对于技术层面可能会略有所失。在古代这样的人一般都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飞

“使”指使用,即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执行,可能不会告诉你具体的目的,但需要你按照制定的方案完成既定目标。一般情况下这些人都在某一个技术层面非常突出,但对于大局的眼光就有所欠缺了。在古代这样的人一般都是带兵打仗的将才,连百外之兵,战必胜,攻必取。

简简单单“任材使能”四个字,就把如何“量材录用”给讲清楚了,说《素书》是天书一点不为过。曾国藩曾说过:“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根本没有提到“能”,主要提到的是“识”,即会识人、用人。楚汉争霸时期的刘邦;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无不如此。反之,西楚霸王、人中吕布,无不是因为不会识人、用人而导致的失败。

关于“识人、用人”听风比较佩服三国时期的曹操。

曹操在《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展现出了一代枭雄辽阔的视野,浑厚的气势,吞吐日月星辰、包容宇宙万物的气度胸襟。更体现了曹操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曹操曾三下求贤令,充分实践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

曹操忘履相迎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求贤令》原文: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大概意思是:天下尚未平定,目前正是迫切需要人才之时……天下还有没有穿着粗布短衣,却才能出众,像姜太公那样在渭水河边钓鱼的贤才呢?还有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着‘盗嫂受金’的坏名声,却没有遇上魏无知那样保举他的谋士呢?各级官吏一定要努力发掘并向我推荐这种被埋没的人才,我一定根据他们的才能,恰当地任用他们。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原文: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 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此令中提出,对有某些缺点的贤能之士,要予以任用,并特别强调:‘人有某些缺点在所难免,不能因此就不用,选官的人员要明白这一点,只有这样,那些有才之士才不会被埋没。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举贤勿拘品行令》原文: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 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 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此令中特别强调,对那些英勇果敢、能够舍生忘死与敌人拼死战斗的人,对那些屈居下僚而本领高强、能够胜任将军或郡守职务的人,即使有过不光彩的名声,有过被人耻笑的行为,甚至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级官吏一定要把自己所知道的推荐上来,不得把他们遗漏。

单从曹操的三下求贤令就可以看出来,曹操对人才的理解。当然,这也说明曹操能够驾驭的了这些人,不管是三教九也好,还是出身名门也好,都能够知人善用。而当今社会中有多少公司在说人才难寻,是真的人才难寻吗?值得深入思考思考。

为什么说“乱世出英雄”,难道和平年代就没有英雄吗?其实不然,只是在和平年代英雄的用武之地比较少,同样,对于正在“求贤”的人并没有那么“渴”,所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