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揆后度 所以应卒 - 素书金句详解

编辑:听风道古今

年代:先秦时期

类别:哲学人生,谋略智慧。

背景:《素书》经典原文及注解。纸上刀兵,直指人心。中国古代谋略学经典,流传千年的智慧宝库。

摘要:夫欲成大事,必先谋定而后动,深谋、远虑,成之因也。《素书·求人之志》中“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这句话的意思是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做到胸有成竹。虽然,在古代这些谋略都用在军事上,但在今天,用在任何事情上都可以,这也是《素书》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成功是一件非常不易之事,即便三思而后行,也不一定就百分之百的能成功,更何况执一尺之度呢?《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这样说的: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26日

先揆后度 所以应卒 - 素书金句详解

素书原典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素书·求人之志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宋代张商英注

执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长短尽在是矣。仓卒事物之来,而应之无穷者,揆度有数也。

清代王氏注

料事于未行之先,应机于仓卒之际,先能料量眼前时务,后有定度所行事体。凡百事物,要先算计,料量已定。然后却行,临时必无差错。

译文

事先揣测、度量,做到心中有数,便可以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处理突发事件。

释评

夫欲成大事,必先谋定而后动,深谋、远虑,成之因也。《素书·求人之志》中“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这句话的意思是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做到胸有成竹。

虽然,在古代这些谋略都用在军事上,但在今天,用在任何事情上都可以,这也是《素书》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能做到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但在某些时候因为情绪的原因,不会顾及那么多。比较典型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曹操给孙权的战表

曹操在收复荆襄九郡之后,可谓势力滔天,留给刘备与孙权的地盘少之又少。从曹操给东吴下的战表可以看出,曹操对统一南方决心,同时也反映出曹操在当时环境下的骄傲、自豪。

孤承皇命,奉天伐罪。
旌旗所向,刘琮束手;
荆襄九郡,望风来归。
今统雄兵百万,战将千员,
欲与足下会猎于江东,
共擒刘备,永结盟好。
盼足下顺天辑首,以免自误。

这封战表沿着长江两岸顺流而下,江东的子民看到后无不惊惶失色。可孙权、鲁肃、周瑜、刘备、诸葛亮以及武将们,并不愿意束手就擒。更重要的是,周瑜和诸葛亮都明白,虽然曹操号称百万雄狮,可战争之地是长江之上,北方的铁骑不起任何作用,而东吴水师虽然数量很少,却是首屈一指的强悍。反观曹操的水师,是临时组建,不但不熟悉长江险情,更因为南北方差异导致的水土不服,多患疾病。一方是长途跋涉,已成强弩之末;一方是以逸待劳,拼死抵抗。此消彼长之下,军力基本趋于一致。最终,曹操葬送了大半兵马,也成就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曹操赤壁战败

兵败归营后,司马懿对曹操说:“赤壁之败,并非丞相兵骄将怠,也非指挥失当,而是天道所致”。司马懿说的天道指的是,汉庭随衰而未亡,天下士子大多数仍然向汉不向曹。天道所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如果曹操能修兵养民三五年,打造水师战船,而后再出击,也许三国就不会有三国鼎立的局面了。

听风认为,赤壁之战的曹操,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谋定而后动,只是他迫切的想要一统天下。或许,曹操想到了时机未到,但因为年龄的原因,时不我待,想要在有生之年建立不世功勋,好青史留名,才迈出一步险之又险的攻伐之战。结果,兵败而归,最终导致三国鼎立,难分难舍。

赤壁火攻

赤壁之战是因为曹操的雄心壮志,加之雄兵百万而自满的情绪,导致了未能深谋、远虑。而后来刘备攻打东吴的战役当中,火烧连营三百里导致兵败身损,是因为刘备为二弟关羽报仇心切,而未能事先揣测、度量。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均是火攻,且连船、连营,这都是兵家大忌。

总之,不管何时何地、任何事情、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先揆后度,方能临时必无差错。成功是一件非常不易之事,即便三思而后行,也不一定就百分之百的能成功,更何况执一尺之度呢?《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这样说的: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说的是:开战之前应该在军账中算计清楚,具不具备战胜的条件,之所以能够战胜,是因为算计战争双方的优劣条件多;而不胜的原因是,算计的少;更何况一点不算计呢?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0